陪他哈啦 憂鬱不blue

 
【聯合報/余春娣/台大醫院護理長】
2007.04.05 03:14 am
 

研究顯示,當家中成員罹患了憂鬱症,離婚、爭吵和衝突都可能增加,病患以外的家人「被感染」憂鬱症的機率也比較高,原因是透過與憂鬱症有關的溝通模式所造成,它會使人感覺憤怒、挫折、傷心與無助。因此,比起一般人,憂鬱症患者和親近的人在相處時,面臨較多的壓力與衝突,自責、放棄、爭執、疏離或誤解更是常見的問題。

憂鬱啥東東 了解再下藥

此時家庭扮演的角色及功能就愈發重要,如果親友正經歷著臨床憂鬱症,建議運用下列的基本原則和患者相處:

1.盡力學習:學習關於憂鬱症的知識,明白自己對親友生病的反應,例如:否認、生氣或無助等。

2.運用「情緒衛生」概念:即練習更佳地控制情緒方法及促進情緒健康,例如:學習壓力管理。

3.對自己和患者抱持合理的期待:就像你可以多陪伴他,讓他高興一些,但卻無法治好憂鬱症疾病。

4.提供無條件的支持:盡可能且經常地表達你的關愛和支持。

5.分享感覺:不要怕表達自己的感受,只要注意給予建設性的方法而不批評。

6.改變看待患者的生病行為:不要只從表面來解讀行為和話語,學著區分什麼事由憂鬱症造成。

7.當相處狀況無正向改善時:同時為兩人尋求協助,像專業協助。

8.一起合作:以團結合作,而非敵對、易怒的態度,一起努力對抗憂鬱症。

9.維持既有的生活習慣及日常生活作息:讓彼此仍有獨處的空間、喜好的興趣或社交圈。

10.給予開放、真摯及誠懇的態度:讓生病的家人在最脆弱的時候信任你,表達時要有支持同理、誠懇的語氣、沉穩的態度及中立客觀的判斷。

11.孩子罹患憂鬱症時,除須瞭解疾病的真相外,家庭應扮演支持、理解和鼓勵病人的角色;而父母的角色則是養育、保護及監督。

12.參與治療:督促病患按時確實服藥,鼓勵配合治療,觀察病患是否有不適副作用或其他不恰當之服藥行為,例如:藏藥、自行減藥或自服其他藥物等;並定時回診,可陪伴患者一起看門診。

13.主要照顧者向其他家人衛教:可分擔照顧者的壓力及減輕病患所承受汙名化而獲得合理的對待。

助人也自助 一起甩憂鬱

生病時何時求助?

根據臨床醫師的建議,治療憂鬱症的時機是:當長期影響當事人的工作、日常生活功能及人際社交或主觀感到痛苦、心情很糟時。

求助的步驟,包括:先找出生病徵兆。了解憂鬱症的疾病。去看醫師,做檢查並且談論感覺。接受治療,會感到更好。

照顧者何時求助?

如果發現對方的憂鬱症是「有感染性的」,而且在自己身上看到一些症狀;不論生活上發生難以處理的情境時,亦可找專業人士談一談;和生病的家人討論是否可一起加入治療,如果同意,則可討論家裡的調適問題或有關憂鬱症的任何問題等;如果不同意,則要尊重病患和治療者的醫病關係。

其他專業的協助:

家屬支持性團體:讓他不孤單。

家屬衛教團體:可釐清疑問,增進對憂鬱症的再瞭解。

家族與婚姻治療:促進建設性溝通及良性互動模式,共同合作面對問題。

個別性心理諮商:提供情緒宣洩、學習處理及有效的與病患相處。

各類工作坊:心理劇、社會劇、壓力情緒處理、解決問題技巧等。

以「家庭觀念」為理念來幫助憂鬱症病人,相信透過疾病相扶持的過程,讓家人間更能實踐真誠的支持、相互的關懷,才可進一步昇華彼此的心靈。

● 自殺訊息 十大警訊

1.談論死亡:例如以跳水、跳樓或上吊等自我傷害的方式。

2.最近有失落經驗:例如有意義他人或心愛物品的死亡或遺失、離婚、分離、關係破裂、失業、缺錢、沒自信、低自尊、對社交、性生活、嗜好或先前活動缺乏興趣。

3.個性改變:變得悲傷、退縮、煩躁、焦慮、易疲倦、不易做決定或情緒淡漠。

4.行為改變:不能集中精神在功課、工作或常規事務、交代遺言。

5.睡眠型態改變:失眠、早醒或睡太多。

6.飲食習慣改變:無食欲、體重減輕或大吃。

7.害怕失控感:變得瘋狂,想害自己或別人。

8.低自尊:感覺無價值、害羞、有罪惡感。

9.對未來無希望:相信未來不會更好或沒有改變。

10.曾經有明顯自殺的企圖:即自殺未遂的經驗或拿繩子、塑膠袋等物品。

● 求助電話

衛生署安心專線 0800-788995

生命線 1995(全台簡撥專線)

張老師基金會 1980(全台簡撥專線)

馬偕平安線 02-25310505、02-25318595

資料提供/自殺防治中心         

【2007/04/05 聯合報】@ http://udn.com/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