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催眠文章

今日驚魂/美國四歲神奇通靈男孩 是家中小舅舅再生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3年8月21日 02:58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一個小鎮,有一位男孩,名叫澤安德遜(Jeremy Anbderson),從兩歲開始,就時常講些奇奇怪怪的『前生』事情。

根據奇趣網報導,有時候他對祖父說:『我好痛呀!我痛死了!我是痛死的!我從前痛死的時候,比現在年齡還大一點。』小孩又對祖父說:『我駕著汽車,開得好快好快,像子彈那麼快!後來給一輛大貨車撞碰了,我就給撞死了!』小男孩時常講這些怪話,祖父祖母和父母都不由不覺得奇怪,也不由不聯想到小男孩的小舅舅詹美。

小舅舅詹美郝塞(James Houser),是小澤利的母親的小弟弟,十四歲時被貨車撞死,那是在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二曰。小澤利一九七六年才出生,家裡從來沒有人對他提起過小舅舅車禍身亡的事,他怎麼會知道的呢?

請醫生幫忙

祖父決定尋求專家的研究,於是請了在奧克拉荷馬州捕魚鳥市(Kingfisher)的沙芬堡研究基金會(Shaferberg Research Foundation)的班納紀博士(Dr. H. N. Banerjee)幫忙,班納紀是一位精神醫生。

班納紀博士對小男孩施予催眠,問他是誰叫甚麼名字。小澤利說:『我叫詹美郝塞。』『你幾歲?』『我死的時候,還不到十五歲。』『你記得你的出生曰期嗎?』『我一九五二年八月廿二曰生,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二曰被車撞死。』『在甚麼地方撞死?』『在奧克拉荷馬州通卡華,就是我出生的家鄉。』博士問:『我們到通卡華去,你能帶路嗎?』『我能!』

熟悉小舅的事

博士就帶著小男孩和父母一同開車去通卡華,一進了市區,小孩就立即指出道路來,他非常熟悉街道,好像居住過似的。事實上,他從未到過這個小舅舅生長的地方。這時候,小澤利才不過四歲。

博士後來在研究報告書上說:『小澤利在催眠之後,完全能記憶前生的事。在汽車上,他坐在我身邊,非常快樂指出哪一條街道是甚麼地方,哪一個同學住在那一座房醫院,他上的學校。』『他又帶路來到一家百貨店,他說他的祖母在該店做工,他每天放學後必來該店找祖母。他又帶我們去一家理發店,說是他祖父的理髮店。果然,那是他小舅舅詹美赫塞的祖父開的店。』

『他又帶路去郊外,指出一處樹林,說他用長槍在該處打獵,這些也都符合詹美的生前事蹟。後來,我們開車駛向詹美被撞死的地點。』『一到了那裡,小澤利就不肯指路前進了,他不肯下車,他大哭了起來,我們硬把他拖下車,走到詹美慘死的地點,小澤利倒在地面痛哭不止,不住哭叫好痛好痛!』『後來,我們抱他回到車上,我們駕車經過一處公墓墳場。小澤利含淚指著墳場說,我就是給埋葬在那邊!』『那果然是小舅舅詹美埋骨之地。』

下了車,小澤利十分熟悉,一直領路帶眾人到小舅舅的墓碑前面來,指著說:『這就是我的墳墓!我躺在那下面,好冷!好冷!』那一點也沒錯,正是小舅舅的墳墓!而小澤利才四歲,從未來過,也不認得字!小孩哭泣著,他的母親也大哭。

沒有人分析得出,小孩才四歲,怎麼就知道小舅舅生前的事,怎麼就能帶路找到小舅舅的墳墓?這件真事,轟動了全美的心靈界和精神研究者。有人說,小孩真的是小舅舅的再生,有人說不是,只是他母親心中懷念著小舅舅,把一切在無意中傳心傳給了他。

和宇宙心智接軌不可不知的松果體二三事<引用自2013.4 魅麗雜誌專欄>

拜當代前衛的量子科學之賜,已發現宇宙心智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可用實驗證實的存在;而人類與其連結的途徑,其實早已內建在每個人的大腦裏,那就是「松果體」,人類本具的第三眼、東方宗教裏俗稱的「天眼」。這個被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笛卡兒等古希臘智者們稱為靈魂寶座、一個像碗豆般的扁錐型腺體,經大量實驗證明,能對光線產生反應、分辨顏色、甚至具有他心通(Telepathy)與遙視(clairvoyance)等超自然能力。

正因為「太陽光透過神經系統,能將宇宙能量彙集起來,再傳輸到松果體」,
所以松果體能從宇宙下載訊息,並將其化為神經衝動,使之到達丘腦下部;接著將這些信號,透過視神經傳入視網膜,此時視網膜上便出現了虛擬的圖像。當圖像再以神經衝動的形式繼續傳入大腦的視覺皮層,於是便產生了意識。實驗證實,靈通者或先知眼前出現的畫面,正是松果體作用的結果。

松果體被視為一種靈性器官,用以恢復人與神之間的連結;這個意象自古以來即不斷出現:從希臘古文明聖地德爾菲發現的「肚臍石」、羅馬帝國錢幣上的「貝托聖石」、到現代梵蒂岡中庭廣場上的松果銅雕;這個人類身體中第一個形成的腺體,大哲學家笛卡兒眼中的「人類靈魂的居所」,就是和宇宙心智,啟動心電感應的開關和資訊交換站。

再從生理性的務實面說起,正因為松果體可分泌「調節生理時鐘、改善睡眠品質、緩解時差效應、抵抗細菌病毒、調解血壓、防治癌症與老人癡呆等多種疾病」,一種俗稱腦白金的「褪黑激素」;所以任何能「刺激松果體,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的生活習慣,例如「早睡早起曬太陽、關燈睡覺、避免酗酒吸菸、維持理想體重、做運動、從天然食品補充褪黑激素、遠離電磁波、冥想靜坐」,都值得認真來信受奉行。

養護松果體,就等於在為自身的進化預留伏筆。請先身體力行,ready 好了靈識會自動導航跟宇宙心智接軌。這就是松果體的秘密,也是生命送給你的神秘大禮!

出門離奇失憶 見姊前來竟說:妳是誰

【聯合報╱記者李承穎╱台北報導】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在台北街頭真實上演!一名廿多歲的林姓學生好端端地走出家門後突然失憶,呆坐在便利商店內,一問三不知;警方聯絡他姊姊領回,他居然說「我不認識你」,姊姊訝異「怎麼一個下午就失憶了?」

「腦海中的橡皮擦」電影,描述一名年輕女子出現老人失憶症狀,逐漸遺忘身邊人事物的故事。

林姓學生日前神情恍惚,走進石牌捷運站旁的便利商店,呆坐在店內,店員上前詢問「先生需要幫忙嗎?」他神情呆滯,沒有回應。店員以為他精神異常或是吸毒後造成的恍惚,憂心影響到店內客人,報警處理。

警方將他帶回派出所,詢問「你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裡?」他都說不知道;警方最後拿他手機撥電話,再根據他身上的證件確認身分,請他姊姊到派出所「領人」,不料,他見到姊姊卻相當陌生,頻說「妳是誰?我不認識妳!」讓姊姊急得快哭了。

姊姊難過地說,弟弟早上在房間打電腦,中午一起吃午餐時有說有笑,下午出門買個東西時還打招呼說「姊姊,我要出去買東西。」一切很正常,「怎麼突然有那麼大轉變?」她說,石牌捷運站離住處只有幾百公尺,想不透沒病史的弟弟怎麼出門一下子就失憶!

警方說,處理過很多失智老人離家失蹤案例,卻第一次遇上年輕人突然忘記身邊人事物的狀況,當時林姓男子要隨姊姊回家時,講話已含糊不清,要很認真才聽得懂說什麼,真的很離奇。

凃凱補充:這個現象在心理學的專有名詞叫失憶症,這是人體的自我防衛機制之一;當一個人面臨太多不愉快時,潛意識會藉由失憶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遭受到毁滅性的致命威脅。若以靈學的觀點來看,則有可能是外靈侵入現象。但不管是哪一種狀況,都可以藉由催眠來瞭解潛意識的真正想法。

放鬆技巧有助於更年期症狀緩解一半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1月26日 上午12:33

瑞典最新研究發現,有熱潮紅困擾的更年期女性若能參加團體課程,學習放鬆技巧,可幫助減少一半熱潮紅症狀。

根據統計,每十名更年期女性中約有七人會出現熱潮紅、盜汗等不適症狀。每十人中約有一人症狀持續五年以上,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容易影響社交、睡眠。女性到了更年期,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就會減少,大腦下視丘熱能調整功能也可能受到干擾,進而引發種種更年期症狀。

使用雌激素藥物雖然可以有效減緩更年期不適,不過有些觀察報告顯示,雌激素藥物會增加乳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此越來越少女性使用雌激素藥物做治療。

瑞典林雪平大學、林雪明大學醫院研究團隊以六十名更年期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女性常出現中、重度更年期症狀,且一周都出現五十次以上。研究人員隨機將這些女性分成兩組,一組接受團體治療,學習放鬆、呼吸技巧,且必須在家裡練習這些技巧,當不適症狀來襲時,就可以使用這些技巧幫助舒緩症狀。另一組則沒有接受任何治療療程。研究人員除了使用問卷詢問她們的生活品質變化,也測量她們唾液中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濃度。

研究結果發現,接受團體治療,學習肌肉放鬆技巧、呼吸技巧的女性,熱潮紅症狀出現頻率大大減少,原本一天平均出現九點一次,學會放鬆技巧後,症狀變成一天出現四點四次,效果維持三個月之久。而控制組成員症狀發作次數僅從平均九點七次降為七點八次。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更年期」醫學期刊。

接受放鬆治療女性指出,她們的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記憶力、專注力、睡眠情況都好轉了,焦慮情緒也緩和不少。不過這些人的壓力荷爾蒙分泌變化卻不大。研究人員指出,研究結果再次證實放鬆療法似乎可幫助改善熱潮紅等更年期不適症狀。

神跡?!美國一腦科醫生昏迷後離魂 宣稱看到天堂

NOWnews – 2012年10月12日 下午1:06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著名腦外科專家埃本‧亞歷山大(Eben Alexander)近日發表文章稱,他2008年因腦膜炎陷入昏迷後曾有一段離魂經歷,並看到了天堂。
亞歷山大在為《新聞週刊》撰寫的文章中表示,2008年他曾因腦膜炎昏迷7天,在此期間他大腦中控制人類思想和情緒的部分關閉了,使他有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經歷,令他相信來世的存在。
亞歷山大稱自己昏迷後來到一個充滿了白色和粉色雲彩的地方,見到一個有著藍眼睛的美麗女子,還看到許多閃光的生物。他寫道:鳥?天使?在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我才想起這些詞,但它們都不足以精確描述那些東西。他們與我所知的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不同,他們可能處於更高級的生命形式。
此外,亞歷山大還聽到從高處傳來歌聲,我懷疑是那些有翅膀的生物在唱歌。亞歷山大之前從不相信所謂來世的存在,他也曾聽說過病人昏迷後的離魂經歷,但認為那都是無稽之談。然而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使他徹底改變了想法。

死訊 孤獨 亮光… 人死前1秒14種感受
作者: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 鉅亨網 – 2012年8月19日 下午3:25
人在「死」前 1 秒會有什麼感覺?香港大公網報導,據曾經有過瀕臨死亡的人表示,截至目前所知,人在死前 1 秒大約有 14 種感受。
1、聽到自己的死訊
他們親耳聽到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明確宣告自己的死亡。他會感覺到生理的衰竭到達極限。
2、從未體驗過的舒服
「瀕死體驗」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後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
3、聽到奇怪的聲音
在「瀕死」或者「死亡」的時候,有奇怪的聲音飄然而至。一位年輕女子說,她聽到一種類似樂曲的調子,那是一種美妙的曲調。
4、被拉入黑暗的空間
有人反映他們感到被突然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你會開始有所知覺,那就像一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感覺上是一個過渡地帶,一邊是現世,一邊是異域。
5、自己看著自己的軀殼
發現自己站在了體外的某一處觀察自己的軀殼。一個落水的男人回憶說,他自己脫離了身體,獨自處在一個空間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你的話別人聽不到
他們竭力想告訴他人自身所處的困境,但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話。有一名女子說,我試著跟他們說話,但是沒人能聽到。
7、不停出入自己肉體
脫體狀態下,對時間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憶說,那段時間裏,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體。(接下頁)
8、感官從未如此靈敏
視覺、聽覺比之前更加靈敏。一個男子說,他從未看得如此清楚過,視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增強。
9、孤獨無助無法交流
在這之後,會出現強烈的孤立感和孤獨感。一位男子說,他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和別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單」。
10、周圍有他「人」陪伴
這時,周圍出現了別的「人」。這個「人」,要嘛是來協助他們安然過渡到亡者之國,要嘛是來告訴他們喪鐘尚未敲響,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時間。
11、最後的時刻出現亮光
在「瀕死體驗」最後的時刻,會出現亮光。這道光具有某種「人性」,非常明確的「人性」。
12、回望人生全程回顧
這個時候,當事人會對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顧。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描述它時,都是「一幕接著一幕,按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移動的,甚至伴隨著畫面,當時的一些感覺和情感都得以重新體驗」。
13、被「界限」阻隔
在這時,人會遇到一道可以被稱作是「邊緣」或者「界限」之類的東西,阻隔你到某個地方去,關於它的形態有多種表述:一攤水、一團煙霧、一扇門、一道曠野中的籬笆,或者是一條線。
14、生命歸來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瀕死體驗」進行到某種程度後,人們必須「回來」。在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都想趕快回到身體中去,但是,隨著瀕死體驗的深入,他開始排斥回到原來的身體,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這種情緒就更?強烈。隨後,你就真的「回來」了。
人是一種相當依賴精神的生物,當人「瀕死」時,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讓死亡變得不那?可怕。人死的時候,整個一生都將被重新評價,這種評價完全不依賴於你是否腰纏萬貫,身份地位是否顯赫,而僅僅取決於在你一生裏與他人分享的愛和溫暖有多少。

何謂腦波?

作者: 文/蔡永彬;審稿/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 郭博昭 | 科學人雜誌 – 2012年8月29日 下午1:19

腦電波圖是記錄頭殼上某兩點的電位差,人在清醒、壓力大、昏迷等不同狀況時,腦電波的振動頻率會有明顯不同的變化。

人類的大腦裡,有許多神經細胞日復一日不斷活動;細胞活動會發出電磁波,如果用科學儀器偵測腦的電位活動,在螢幕上看起來就像海浪波動一樣,所以我們叫它「腦波」。簡單地說,腦波和大腦的意識有某種程度上的對應關係,就像是腦細胞活動的節奏。

腦波的發現

腦波研究開端於19世紀末,當時德國生理學家柏格(Hans Berger)觀察到電鰻身上發出電波,讓他猜測人類身上也會有相同的現象;英國生理學家柯頓(Richard Cotton)從兔子的大腦皮質表面也記錄到一種電波,和呼吸、心跳都無關,但會隨著動物被麻醉而產生變化,動物死亡後就消失。

1929年,柏格首次在人類的頭蓋骨上記錄到相同的電波活動,他記錄、測量了人腦中微小的放電過程,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發表腦波記錄,命名為「腦電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腦電圖)。由於腦波和人類的意識活動有關係,許多研究者都很感興趣,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也隨之而生。例如研究憂鬱症、阿茲海默症患者睡眠時的腦波,可針對患者進行長期記錄,以了解其和未患病者的腦波有何不同,進而研究病理和病因。

腦波的種類

腦電波圖是記錄頭殼上,某兩點電位差隨時間的變化圖,通常以微伏(百萬分之一伏特)為單位。電位差的產生與細胞膜電位有關,所有細胞膜的兩側均有電位差,這是因為細胞內多出來的負離子會和細胞外的正離子相吸,於細胞膜的內外兩層形成電位,例如神經細胞的膜電位一般在-40~ -90mV之間(細胞內的電位相對於細胞外的電位)。腦波圖記錄到的電位差,是大腦皮質靠近表層處成千上萬個神經細胞集體所造成。

人在張眼、閉眼、清醒或昏迷狀態下,腦電波的振動頻率會有明顯不同的變化,約在1~40Hz之間,國際腦波學會(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ocieties for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ology)依照不同的頻率,將腦波分為α、β、δ、θ波。當人專注於思考、推理,或是壓力大、心情緊張、不自在、憂慮等,容易測到β波(12~38Hz),β波頻率最高,是「意識」層面的腦波。在專注力下降、放鬆、神遊四方、放空、心不在焉、閉上眼睛後,會測到α波(8~12Hz),α波可以說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橋樑。一旦進入睡眠時,腦電波會變成低頻波θ波(4~8Hz)與δ波(0.5~4Hz),θ波是「潛意識」的波,例如記憶、知覺、情緒、態度、信念、夢境或冥想等;δ波是「無意識」的層面,在恢復體力的睡眠時需要。α、β、δ、θ波的組合型態可反應人體行為及學習上的表現。

測量腦部活動

20世紀初,測量腦波採取「侵入式」方法,將訊號接收器直接植入大腦的灰質,獲取強度較高的神經電流信號。然而這樣會傷害身體組織,甚至引發免疫反應,測量時也可能因為接收器在人體內被干擾,導致信號強度衰退,甚至消失。

現行量測腦部活動的方式可以分為四種,一是前面提過的,測量電位差的腦電圖(EEG),另一種是「腦磁圖」(magneto encephalon graphic, MEG),當腦神經活化時所產生的電訊號會引發磁場變化,所偵測到訊號的大小就是腦磁圖。

此外,還有「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它是一種神經影像技術。因為腦神經活動需要耗能,此時血氧含量會提高,透過量測腦中的血氧含量,可以推斷當時的腦部活動,進而觀察受試者從事不同活動時,各腦區的生理活性變化。第四種是正子斷層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這是近幾年來發展快、靈敏度高的影像診斷技術,PET以帶有特殊標記的放射性葡萄糖合成藥劑注入受檢者體內,透過儀器測量腦內不同部位葡萄糖的消耗速率,再推斷當時的腦部活動反應。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特聘研究員曾志朗指出,上述方法中,EEG是比較常用的檢測方式,它是唯一不需要固定頭部或身體的檢測方式,感應器小、檢測不痛、數據準確,其他三種方式所需的儀器都很巨大、價格也貴。交通大學腦科學中心博士生陳世安說,在EEG技術中,腦神經細胞活動傳出的腦波,穿出腦殼後大小約只剩10微伏特(一微伏特為百萬分之一伏特),因此須用很精密的儀器才能測量,其中人體疲勞時放出的α波、專注時放出的β、θ波常被拿來當做量測的指標。

奇妙的前世今生–文魏美玲

不論你信或不信前世今生,結論與本節影射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慈悲是化解的唯一方法!把醫學當”醫療科學”的人很可能會把催眠術當做誣術;然而,我們的理智真的能完全了解宇宙進行的法則與生命的原起嗎?這本來就是遠遠超越科學與物質界人的理智盲點。

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的陳勝英醫生,在眾人的詫異中一頭撞進”前世治療”的催眠術中,他在10多年的臨床實驗後,回到台灣出版了一本精神科醫師的前世治療報告;前世催眠引出了前世的愛ˋ恨ˋ情ˋ仇,也可以挖掘今世已被遺忘的童年夢饜。

在陳醫師的臨床實驗中,確時治療了不少精神官能症與查不出病的病痛,他們竟然因此不藥而癒!陳醫師在做這類催眠治療時,常會安排一些暗示和潛意是止痛的程序,以這種方式使一些令值班醫師頭痛的人物,減低他們看病的需要;他發現~~~對前世持反對意見的人,也可以經由催眠找到前世經歷;在催眠中,他們的潛意識會肯定自己的前世,但在清醒之後,就會找很多理由辯稱那不是他們真正的經歷。

有些前世的經歷非常的愛恨糾纏~~~這一世的丈夫竟然是前幾世的仇人,上一世的仇人成為自己的好丈夫,今世的弟弟原是上一世的好友…..每一世都有同樣的人來參與形成”集體的前世經驗”而奇妙的是,一對未婚夫婦接受前世催眠時,竟會回到同一個朝代,共同經歷了幾世紀的掙扎與迫害,硬撐到這一世,有情人才成眷屬。

上一世對不起你的人,下一世會反被你踩在腳下嗎?這也未必,陳醫師說:按照目前看到的因果原理來推斷,如果他今世仍帶著仇恨而終,那他當世的仇恨就無法化解,來世還會惡性循環!直到有一雙方可以慈悲來消解仇恨,才會停止惡性循環,歸結到最後,還是要以宗教情懷來見容,人生才能真正的圓滿。

多年的臨床治療,讓陳醫師歸納了幾個輪迴因果的原則,如同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個主要課題,所有的困苦與災難,都是針對這課題而來,今世不及格,來世就又要重修。心甘情願給予的人,永不吃虧;覺得自己不甘願了,就別再給了!心不甘情不願的給,對接受者有害無益;給予時,必須內心豐盈,像一個不斷湧出的甘泉,無私的讓乾渴的行人分享最美的甘露;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就會越多~~~

引用:https://cheerful0803.pixnet.net/blog/post/27713027

凃凱的話:很多崇尚科學的人,最後也將會死在科學的無情手段之下;人類在宇宙洪流裡,對未知領域的無知,實在都應該要好好的謙虛面對!科學只是在生命洪流裡佔了一小部份,現在的科學在過去有很多都是玄學,現在的超自然領域也將有可能逐步的科學化;唯有把心擴大了,生命才會更無限的寬廣。

對於前世輪迴的看法,我比較趨向於大輪迴!也就是大部份的回溯都只看到3-5世的小輪迴,而其間還有一個大輪迴,不單只是這些糾葛而已!但無可避免的,就是糾葛會愈滾愈大,到最後彼此就成了兩人對打的壘台。因此,如何化解當下的任何糾葛就會顯得格外重要,否則幾世數百年之後,難保不會因為小糾葛而變成了不共戴天之仇。

催眠術能預測未來? 科學家解開不為人知的謎團

 2006年11月24日 08:30:34  來源:北京科技報

人處在催眠狀態下最容易接受暗示,可以讓他做出一些乃至最為暴戾的舉動,因為那個時候,大腦、甚至身子開始身不由己。

催眠術是怎麼回事?科學家已對這一現象研究了150多年,但到底也沒能弄清楚其真諦。有的理論家認為,催眠術打開了通向潛意識的大門,有的傾向于認為,恍惚是非睡非醒的心理邊緣狀態,有的幹脆稱之為偽科學。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人處在催眠狀態下最容易接受暗示,可以讓他做出一些乃至最為暴戾的舉動,因為那個時候,大腦、甚至身子開始身不由己。催眠術究竟是真是假,一些研究知覺邊緣狀態的專家通過類似的試驗解開了其中一些不為人知的謎團。

■ 催眠術能否預測未來

    俄羅斯創造性和醫療性催眠術研究協會副會長伊戈爾‧拉濟格拉耶夫認為,對知覺施加影響能對一個人的生理過程起到作用,他不止一次得到了證明。

    他有一個女患者的更年期曾經鬧得很厲害,由于經期紊亂,頭部和心口都疼得實在難忍。經做幾次催眠治療後,其更年期“推遲”了7年,不僅不再頭疼和心口疼,月經也恢復了,變得格外精神,身體沒災沒病。

    拉濟格拉耶夫還堅信,通過催眠能把一個人送到未來。

    他曾通過催眠告訴過一個人,他比實際情況要老許多許多。一次,一個音樂學院的女學生來找他看病,說自己當著觀眾彈鋼琴有些怯場。他在給姑娘做催眠時告訴她,說她不是22歲,而是32歲,還說她是個天才的鋼琴家。這大大增強了女大學生的信心,使她在音樂會上的演出大獲成功。

    不久前,專家們還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試驗,在試驗過程中謊報了患者的年齡———二百歲、三百歲、一千歲、一百萬歲,與此同時還記錄下反映受術者大腦生物電活動情況的腦電圖,發現其波形圖總起變化,倣佛患者能清楚看到遙遠未來的畫面。不過這又該如何解釋呢?而且患者清醒過來之後,什麼也記不得了。

■ 科學家認為人在接受催眠時會分泌更多麻醉物———內啡肽

    哈佛醫學中心的吉南德斯和羅森塔爾教授還發現了催眠術的另外一個不可思議的屬性:病人處在恍惚狀態下,骨折和外科手術的傷口能更快愈合。

    第一項研究請了12位踝骨斷裂的病人參加。吉南德斯對其中的6人在3個月內每星期做一次催眠,另外6人只接受一般治療,由另外一批專家通過X光透視儀來觀察病人的骨頭愈合情況,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哪些人接受了催眠,哪些人沒有。結果表明,那些接受過催眠的患者要比接受一般治療的患者早兩個星期下地行走。

    一些生物化學家認為這是內啡肽影響的結果,拉濟格拉耶夫對此表示認同。內啡肽是人體內合成的一種麻醉物,據說患者在接受催眠過程中會分泌得更多,從而減輕了愈合過程中的痛苦。因為它能給人帶來精神愉快,所以有一種無痛感覺。

    可是,又該怎麼去解釋美國前不久所進行的另一項試驗呢?那裏在麻醉狀態下對婦女所做的人工授精的成功率要高出一倍,這好像就不僅僅是內啡肽的問題了。不過目前用催眠術來治精神病、心臟病和傳染病還不見什麼療效。

■ 科學家認為,催眠作用下人體血液循環會被改善

    不僅探究催眠術的奧秘,科學家們也一直設法運用催眠術治病。瑞士巴塞爾大學發表聲明,說他們找到了治療花粉過敏症的新方法,還非常有效,他們的方法便是催眠術。

    此項研究進行了兩年,有66名花粉過敏症患者自願接受試驗。第一年將他們分為兩個組,第一組頭一年實際上並未參加試驗,還在照常繼續服用那些傳統的抗過敏藥。第二組在一名經驗豐富的神經療法醫生的指導下施行旨在祛除過敏主要症狀的自我催眠,與此同時還在繼續服用一般的抗過敏藥,只不過劑量要小一些。第一年的結果非常明顯,第二組患者在花開季節症狀就不那麼顯著,不再是經常流鼻涕。到第二年,第一組的人也接受了催眠,到“過敏季節”末他們也承認症狀有所緩解。

 

■ 新研究為催眠效應尋找科學依據

    科學家在經歷一係列探索性實驗後,開始將研究轉向理性。催眠與大腦反應是否有關係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     

    科學家們有一次做試驗的時候,要人們伸出雙手托磚,時間越長越好。人們在一般狀態下只能托5分鐘,可處在催眠狀態下連女性也能托半小時。體層X照片表明,如果說在正常情況下大腦的兩個半球在同時工作,那在恍惚狀態下只有負責情感和藝術創造力的右半球在活躍,它像是“壓抑”了負責邏輯和智力的左半球的任何企圖,讓人就知道傻乎乎地托著。

    而另一個新研究證明,催眠通過改變大腦特殊區域的活性能夠有效地避免認知衝突的發生。

    研究者用一個經典方法讓受試者說出書寫字跡的墨水顏色。面對用藍墨水書寫的“綠”字,受試者在回答“藍色”時往往會猶豫和犯錯。如果相同的受試者在經過催眠後再看這個字時,就會把這個字視為一個沒有意義的符號。

    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瑞茲和同事將目光匯聚在這一結果背後的大腦活動上。研究人員在最初的行為研究中發現,面對字義與顏色的衝突,那些接受了高度催眠的受試者比暗示影響較淺的受試者判斷得更為準確。

    相關的大腦成像也顯示,受到影響的大腦區域包括負責早期視覺處理的區域和前扣帶腦皮質———這一區域已知與人的注意力、情感控制和自我調節有關。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絡版上報告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瑞茲表示,“這一解釋令人感到驚訝的地方在于閱讀被認為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然而事實是,一種特殊的暗示通過改變大腦的活性從而顛覆了這一過程,他認為,這意味著催眠可以用來激活和關閉特定的大腦區域。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麥克裏昂德表示,“很多人都認為催眠暗示是值得懷疑的”,但是“與催眠在認知世界的地位相比,這項研究賦予了催眠更多的現實意義”。

 

MSN新聞–加國研究:正面思考可能使部分人更悲觀 (法新社華盛頓2日電)

「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今天登出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複誦「我是可愛的人」、「我會成功」等正面評述,會讓部分人自我評價更差。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李伊(John Lee)與伍德(Joanne Wood),及新布朗斯威克大學(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的貝魯諾維克(Elaine Perunovic)等心理學家合作完成的研究指出,複誦正面、自我鼓勵的話,會導致自我評價不足的人感覺更糟,而不是更好。

伍德告訴「法新社」:「我認為道理出在,一個自我評價不足的人在不斷覆誦正面思想時,可能造成他們思路的矛盾。」

她說:「所以,他們若複誦『我是可愛的人』這句話時,心裡卻可能同時有『我並不總是這麼可愛』或『我這方面並不可愛』等想法,並且這些矛盾的思路會壓過正面思考。」

伍德表示,儘管正面思考作為全面療程的一部分時似乎有效,但單獨使用時則傾向造成反效果。伍德呼籲自助和自救書籍、雜誌和電視節目,停止傳播只要複誦正面評述就能提升自我評價的訊息。

她告訴「法新社」:「當民眾嘗試這麼做卻得不到效果時,他們會感到挫折。」(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本則新聞由法新社提供 2009/07/03

凃老師解讀新聞:

學過催眠大部份的人都了解,正面指令的選擇是要可以達成的,而且要能讓潛意識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得到的!而此時就顯示出催眠「溝通」的重要性了~

溝通最主要是要讓當事者找出自己的根源問題是什麼?自己的障礙點在哪裡?根據自己身心靈的統合後,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時再加上正面的暗示技巧後,潛意識才能感覺自己做的到,暗示效果也才會出來!

因此催眠的學習有時候就是在這些技巧上的運用!有些人因為不是很了解一些重要技巧,而對催眠的效果有所質疑,甚至有時會有相反的效果出來,才來抨擊催眠術是騙人的!

這也是凃老師為何會致力於催眠速成班的推廣,把催眠的架構完全交代清楚,而且把所有重要的關鍵點點出來!讓想自己學催眠的人在還沒得到催眠的利益之前,至少不會無意間造成任何的傷害!由此則新聞即可得知,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觀念卻也不少人無意中受到了傷害!

信念與大腦

我們常說「疑心生暗鬼」,當心中有疑時,我們大腦就使我們看到不存在的東西,這是大腦在作崇,但是講得正確一點,應該說是我們心理的預期改變了大腦的作業,得到了不同的行為結果。

這個預期在醫學上就是安慰劑效應:假如我們認為這顆藥是特效藥,即使它只是顆糖片,它也能減輕我們的病痛,在研究上發現安慰劑可以有35 % 的藥效。心理作用可以有那麼大的效應,難怪古人要說「攻心為上」了。

一九七八年,美國的科學家發現這個安慰劑效應是作用在我們大腦的類鴉片(opioid)系統上,這是大腦自己分泌的嗎啡系統,當科學家把類鴉片感受體的拮抗劑打進去,使這些感受體不能活化時,安慰劑效應就消失了,這個研究替心理作用找到了大腦機制,但是最近的腦造影研究更發現心理可以直接影響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化。

科學家先給受試者嘗試某個強度的刺激使產生痛感,然後給他打一種止痛劑(其實是鹽水針),再給他較弱強度的刺激,但是告訴他是同樣強度刺激,因為他覺得疼痛減輕了,於是就深信這是一個有效的止痛劑,下次再給他原來強度的刺激時,他會因為對個藥物的信心而不感覺這麼痛。

實驗者在受試者第一次接受刺激時,掃描他的大腦,然後再跟產生信心後,接受同樣刺激時的大腦作比較,就發現原來掌管疼痛的大腦地方活化減弱而前腦處理心理預期的地方增強起來。

也就是說,心中真正相信一件事情時,大腦因應心理的改變而改變原來處理刺激的部位,這是信心的神經機制。

心態一改,大腦跟著改──

漢朝的李廣晚上看到一隻猛虎,一箭射去,早上發現原來是個大石頭,箭沒入石中,但是在知道是大石頭以後,他再怎麼射都無法使箭沒入石中。古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晉朝王羲之說:「情隨境遷,感慨係之」,都是這個道理。

我們的信念可以改變大腦迴路的活化,這個大腦迴路產生的情緒又回過頭來增強我們心中的感覺。

以上文章栽錄自《見人見智》 洪蘭‧曾志朗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06年6月30日

凃老師的看法:催眠的功效就是在潛意識中增強正面的暗示技巧,讓信念根深柢固而影響大腦,改變我們的思想邏輯成為完全正面的想法,因而達到改變行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