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催眠文章

催眠暗示會造成休克、死 亡

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像遇到考試等的重大事件時,會感到非常的煩惱,甚至出現神經性下痢症狀。在面試會場,甚至聽得到自己的心臟鼓動如雷的聲音。此外,在做健康檢查時,有的人甚至連坐在醫生面前,就會暫時血壓上升;或者在壓力的積存下,造成十二指腸的潰瘍。也就是說,這時的精神狀態對於脈搏、呼吸、血壓、胃腸的功能等,產生很大的變化。而會產生這種變化的精神狀態,如果在催眠狀態下藉著暗示而產生的話,則不隨意肌的支配現象,應該也和隨意肌的現象一樣容易引起才對。

我曾在NHK電視節目中,使用波動描記器,讓觀眾看這種不隨意肌支配現象。所謂的波動描記器,就像測謊器一樣,能夠發揮很大的威力。我對被引導進入催眠狀態的對象說:「你現在正在開車,車速不斷升高。現在,正以猛烈的速度疾馳著。啊!旁邊有一輛車衝過來了。兩車相撞了。」給予這樣的暗示,同時觀看波動描記器的動靜,發現原本平靜的脈搏,在這一瞬間,突然跳動迅速,同時,血壓急劇上升,接受實驗者的呼吸變得非常急促。因為我的暗示,使他恐懼的情緒增強,交感神經出現興奮,藉著這個實驗便可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對對方做出「你正在吃砂糖」的暗示時,發現血糖量立刻就會增加。在催眠狀態下。

一位中年女性 F夫人,訴說自己每到半夜十二點時,一定會出現心臟發作的情況。做心電圖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不全(掌管心臟營養供給的冠狀動脈血液循環不良而引起的症狀)。但是,為十麼會在固定時間發作呢?難道是心理原因作祟嗎?於是對 F夫人進行催眠誘導,暗示她「今天晚上十二點會發作」。結果,真的心臟病發作了。也就是說,誘導者的暗示引起心臟內的動脈產生「觀念運動」。在她熟睡的時候,就產生一種「到了晚上十二點時一定會發作」的自我暗示,因此,發作並非由於器官本身的疾病,而是因為腦的演出造成的。詢問 F夫人時,發現剛出生的嬰兒每到半夜十二點時,就會出現抽筋現象。因此,她害怕得心臟不停地跳動著,只好接受醫生的注射。終於知道原因就在於此。但是,服用安眠藥熟睡以後,就不會出現心臟病發作的現象。也就是說,讓腦完全處於睡眠狀態中,就能夠斷絕將暗示送往心臟的根源。

我們經常會在生氣的時候,說:「氣得腸子都打結了。」這並不只是言語上的氣話。根據心療醫學的研究報告,為一位因丈夫風流而感到煩惱的婦女進行催眠誘導時,暗示她「現在妳的丈夫正在風流啊!」這時,發現腸真的開始打結,發生嚴重的腸扭轉症。由於我以前曾看過這個 X光片,因此,非常了解暗示所具有的偉大的力量。

由此可知,經由催眠暗示,想要使身體機能完全遭到破壞,也不是不可的。對心臟病患者說:「現在你從十二樓向下跳。」光是給予這個暗示,就會使心臟跳動次數急速地上升,甚至會引起休克、死亡。事實上,給予不安或憤怒的暗示,心跳從七十上升到一百二十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腦中的知性領域,會任意地接受給它的訊息,誇張地說,甚至有面臨死亡危險的存在。

摘自《催眠術入門》多湖輝 著  杜秀傾 譯  大展出版社

陪他哈啦 憂鬱不blue

 
【聯合報/余春娣/台大醫院護理長】
2007.04.05 03:14 am
 

研究顯示,當家中成員罹患了憂鬱症,離婚、爭吵和衝突都可能增加,病患以外的家人「被感染」憂鬱症的機率也比較高,原因是透過與憂鬱症有關的溝通模式所造成,它會使人感覺憤怒、挫折、傷心與無助。因此,比起一般人,憂鬱症患者和親近的人在相處時,面臨較多的壓力與衝突,自責、放棄、爭執、疏離或誤解更是常見的問題。

憂鬱啥東東 了解再下藥

此時家庭扮演的角色及功能就愈發重要,如果親友正經歷著臨床憂鬱症,建議運用下列的基本原則和患者相處:

1.盡力學習:學習關於憂鬱症的知識,明白自己對親友生病的反應,例如:否認、生氣或無助等。

2.運用「情緒衛生」概念:即練習更佳地控制情緒方法及促進情緒健康,例如:學習壓力管理。

3.對自己和患者抱持合理的期待:就像你可以多陪伴他,讓他高興一些,但卻無法治好憂鬱症疾病。

4.提供無條件的支持:盡可能且經常地表達你的關愛和支持。

5.分享感覺:不要怕表達自己的感受,只要注意給予建設性的方法而不批評。

6.改變看待患者的生病行為:不要只從表面來解讀行為和話語,學著區分什麼事由憂鬱症造成。

7.當相處狀況無正向改善時:同時為兩人尋求協助,像專業協助。

8.一起合作:以團結合作,而非敵對、易怒的態度,一起努力對抗憂鬱症。

9.維持既有的生活習慣及日常生活作息:讓彼此仍有獨處的空間、喜好的興趣或社交圈。

10.給予開放、真摯及誠懇的態度:讓生病的家人在最脆弱的時候信任你,表達時要有支持同理、誠懇的語氣、沉穩的態度及中立客觀的判斷。

11.孩子罹患憂鬱症時,除須瞭解疾病的真相外,家庭應扮演支持、理解和鼓勵病人的角色;而父母的角色則是養育、保護及監督。

12.參與治療:督促病患按時確實服藥,鼓勵配合治療,觀察病患是否有不適副作用或其他不恰當之服藥行為,例如:藏藥、自行減藥或自服其他藥物等;並定時回診,可陪伴患者一起看門診。

13.主要照顧者向其他家人衛教:可分擔照顧者的壓力及減輕病患所承受汙名化而獲得合理的對待。

助人也自助 一起甩憂鬱

生病時何時求助?

根據臨床醫師的建議,治療憂鬱症的時機是:當長期影響當事人的工作、日常生活功能及人際社交或主觀感到痛苦、心情很糟時。

求助的步驟,包括:先找出生病徵兆。了解憂鬱症的疾病。去看醫師,做檢查並且談論感覺。接受治療,會感到更好。

照顧者何時求助?

如果發現對方的憂鬱症是「有感染性的」,而且在自己身上看到一些症狀;不論生活上發生難以處理的情境時,亦可找專業人士談一談;和生病的家人討論是否可一起加入治療,如果同意,則可討論家裡的調適問題或有關憂鬱症的任何問題等;如果不同意,則要尊重病患和治療者的醫病關係。

其他專業的協助:

家屬支持性團體:讓他不孤單。

家屬衛教團體:可釐清疑問,增進對憂鬱症的再瞭解。

家族與婚姻治療:促進建設性溝通及良性互動模式,共同合作面對問題。

個別性心理諮商:提供情緒宣洩、學習處理及有效的與病患相處。

各類工作坊:心理劇、社會劇、壓力情緒處理、解決問題技巧等。

以「家庭觀念」為理念來幫助憂鬱症病人,相信透過疾病相扶持的過程,讓家人間更能實踐真誠的支持、相互的關懷,才可進一步昇華彼此的心靈。

● 自殺訊息 十大警訊

1.談論死亡:例如以跳水、跳樓或上吊等自我傷害的方式。

2.最近有失落經驗:例如有意義他人或心愛物品的死亡或遺失、離婚、分離、關係破裂、失業、缺錢、沒自信、低自尊、對社交、性生活、嗜好或先前活動缺乏興趣。

3.個性改變:變得悲傷、退縮、煩躁、焦慮、易疲倦、不易做決定或情緒淡漠。

4.行為改變:不能集中精神在功課、工作或常規事務、交代遺言。

5.睡眠型態改變:失眠、早醒或睡太多。

6.飲食習慣改變:無食欲、體重減輕或大吃。

7.害怕失控感:變得瘋狂,想害自己或別人。

8.低自尊:感覺無價值、害羞、有罪惡感。

9.對未來無希望:相信未來不會更好或沒有改變。

10.曾經有明顯自殺的企圖:即自殺未遂的經驗或拿繩子、塑膠袋等物品。

● 求助電話

衛生署安心專線 0800-788995

生命線 1995(全台簡撥專線)

張老師基金會 1980(全台簡撥專線)

馬偕平安線 02-25310505、02-25318595

資料提供/自殺防治中心         

【2007/04/05 聯合報】@ http://udn.com/

透視你的憂鬱症指數

透視你的憂鬱症指數

uho優活健康網 更新日期: 2007/03/15 04:20 記者:uho編輯部 整理報導

美國全國針灸中藥醫師- 魏哲彰/湯立嘉 醫師在「常見病茶飲湯方」書中指出,憂鬱症典型表現為:長期的情緒低落進而影響食慾、睡眠、活動力及專注力下降,並有自覺性的擔心自己的精神狀態及難以生存的痛苦。

憂鬱症患者心理方面可呈現出長期的悲傷、空虛等情緒,並且逐漸喪失「歡愉」的原動力,對生命失去期望及樂觀,並常有悲觀、落寞的感受,有時也會有自殺、死亡等意念。

透過臨床觀察可以發現患者,常表現出下列症狀:

1. 心情常處在低落、悲哀,或是空虛的狀態(情緒挫折難以恢復)。2. 不喜歡活動,常表現出疲憊無力,或精神不濟的現象。3. 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4. 思考或行為變得遲緩,不喜歡說話,或說話、行動速度變慢(有時呈現躁動)。5. 注意力降低,對事情難以作出判斷、猶豫遲疑。6. 不明原因的疼痛,及各種生理上的不適症狀。7. 食慾明顯變差,或食量突然大增(體重1個月變化超過5﹪)。8. 總是失眠,或是表現為睡眠過多。9. 常感到莫名的不安、焦慮,或常感到沒有價值、無成就感,或罪惡感(自責)。10. 反覆的想到死亡、自殺意圖。

※上述各項應先排除藥物、酒精、毒品,及生理、內科疾病等因素。一旦出現上述症狀4項以上(包括4項),並且持續發生超過2週而無改善者,即應積極尋求協助。

另一方面,躁鬱症則是歸屬於精神疾病的範圍,為一種情緒障礙疾病。情緒的波動主要可將此類病人分為三期:1. 躁狂期,2. 憂鬱期,3. 躁狂憂鬱交替期。

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躁鬱症表現為情緒障礙,而精神分裂屬於思考障礙疾病。

躁鬱症的主要症狀為:

1. 情緒高亢,過度激動:無法保持安靜(心理及生理上)。2. 異常多話。3. 思緒澎湃,主觀的覺得自我聰慧,點子很多,有過度「自我膨脹」的現象。4. 睡眠的需要性減少,而且不會覺得疲累(自覺睡眠是多餘的而不需要)。5. 注意力無法集中;無法專注完成一件事情就又轉向另一件事。6. 涉及危險性的活動(輕率的性行為、輕易草率的投資、瘋狂購物):部分病人隨即會有後悔的情緒,陷入憂鬱期產生悔不當初、抑鬱、低潮、否定自我等情緒中。(上述症狀至少持續一週。)

資料來源: 魏哲彰 中醫師

認識憂鬱症:http://tw.myblog.yahoo.com/soez2374547/article?mid=1810&prev=1812&next=1808&l=f&fid=9

報章雜誌常見有關心理學的定律

報章雜誌常見的定律∼
 
柏金森定律Parkinson theory
 
開始成長的團體─人員增加、辦公室加大、使用設備添設更新後─也開始降低整體成效。
原來的工作被細分為更多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員來處理,中間階級變多了,相關單位變多了,需要開的會變多了。然而,會議的結論變多了,團體的目標也模糊了。

 

80/20定律
 
義大利經濟學者Pareto(即經濟學派瑞圖最佳境界Pareto optimality的發明者)所發現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而這是可預測的事實
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他在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度都見到這種現象
典型的模式顯示,百分之八十的產出,來自於百分之二十的產入;
                百分之八十的結果,歸結於百分之二十的原因;
                百分之八十的成績,歸功於百分之二十的努力
               
也就是大部分的努力,是與成果無關的。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Edward A. Murphy於1949年發明,他是愛德華空軍基地的工程師。他發現同仁總是會把加速計的固定器裝反,因而脫口而出他的觀察。這句名言被受試者在記者會上引述,很快在航太工程研究者之間散播開來,並陸續有人加上新的法則。直到1958年,「莫非定律」正式被列入韋氏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簡單來說,錯誤是世界的一部份
 

零合遊戲zero-sum game
 
經濟學博奕理論(Game theory)中的概念,在兩人遊戲裡有輸有贏,勝者全拿,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總成績永遠是零,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

 

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 theory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經濟上則產生"外部性"效果。

 

路徑依賴
 
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選擇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好的路徑會起到正回饋的作用,通過慣性和衝力,產生飛輪效應而進入良性迴圈;不好的路徑會起到負反饋的作用,就如厄運迴圈,可能會被鎖定在某種低層次狀態下。

 

刺蝟法則Hedgehog's law
 
兩隻困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麼也睡不舒服。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體溫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領導者要學會運用“刺蝟”法則,保持與下屬適當的關係,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把自己混同於下屬,彼此不分。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州引起一場龍捲風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蝴蝶效應”反映了混沌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徵: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經典動力學的傳統觀點認為: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對未來狀態所造成的差別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論向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心理學名詞,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羅聖索爾(Robert Rosenthal)與傑柯布森(Jacobson)兩人於1968年所作的研究而來。他們對學校裡一群6∼12歲的兒童做智商測驗,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告訴老師們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商比較高,老師因此設計較為艱難的課程給這些智商比較高的孩子,也花比較多的時間回答孩子們的問題,教學更為認真。一年後這些孩子的智商分數果然都增加。
這說 明了 老師期待學生會有比較好的課堂表現,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學態度與方法,學生經由這樣教學方法的刺激,智商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環。

 

月暈效應Halo effect
 
所謂以偏蓋全,就是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反之,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別人眼中所認為的差勁程度,也會遠大於他真正差勁的表現。

 

斯德哥爾摩症侯群
 
其特徵是認知扭曲,致使處於人質地位的受害人及其扣押者之間產生相互認同。這種關係是人類求生天性的表現,有助於受害人適應困境。
 

 

認識精神分裂病

 

文:吳宗祐   八里療養院 臨床心理師

小王自從升上高三之後,成績每下愈況,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間裡不出來,而且幾乎很少跟父母說話,也越來越少與朋友聯絡。一開始王媽媽以為小王是因為升學壓力太大,而出現暫時不適應的情況,豈料小王的狀況每下愈況,鎮日神情怪異,自笑自語,甚至好幾天不洗澡。某天晚上吃完晚飯後,小王竟然像突然發狂似的,脫光衣服在家裡跑來跑去,並聲稱看到閻羅王要奪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頭馬面,於是便拿起菜刀想要追殺父母。最後,在一團混亂當中,小王被送入醫院急診,經精神科醫師診斷的結果是:「精神分裂病」。

什麼是精神分裂病?

精神分裂病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一般來說,十五歲到二十歲是最常發病的年齡。它主要的症狀包括思考、知覺、情感、行為等多方面之廣泛障礙。在發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現成績或工作表現一落千丈、社交退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等前兆,就如以上小王一開始出現的徵兆,這叫「潛伏期」。在潛伏期階段,若未予以適當的處置,病情便會更加惡化,而衍生出幻覺 (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存在到的刺激)、妄想 (腦海中堅信一個不合理、脫離現實的信念)、語無倫次、行為怪異等症狀,就如同上述小王發病時的表現,這稱之為「活躍期」。許多家屬因為缺乏對精神分裂病的認識,往往錯過了「潛伏期」的警訊,而一但到了「活躍期」時,病人多半已處在嚴重的發病狀態中了。

由於精神分裂病的症狀相當特異且戲劇化,所以早期常被認為是「中邪」或「妖怪附身」,或被冠上「瘋子」的稱號。時至今日,經過精神醫學的不斷研究,已指出精神分裂病也是疾病的一種,有其腦結構或生物化學的病因,更可能有其遺傳基礎,可透過適當的藥物來加以治療。若病人與家屬皆能配合醫囑,用心投入治療計畫,病人對疾病與環境的適應能力應能慢慢好轉。

如何照顧罹患精神分裂病的家人?

身為精神分裂病患者的家屬,在照顧病人時,有下列幾點必須注意。

(一)一有前兆,馬上治療。
精神分裂病的患者在發病或復發初期,常有許多前兆顯現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前兆在前面已有提及;身為家屬,應提高警覺,一發現徵兆,立即送醫治療,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二)配合醫囑,充分溝通。
目前對精神分裂病的治療,已發展出許多有效的抗精神病劑。為防止症狀再度惡化,許多病患必需長期服藥。然而,許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會拒絕吃藥,究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幾點。第一、許多藥物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如眼球上吊、流口水、肌肉僵硬、顫抖等);第二、每日服藥太麻煩;第三、吃藥象徵病人的角色。這些原因並非無法解決。針對第一點,家屬可協同病人向醫生反應副作用的問題,一起討論是否換藥或是否加開解藥之問題,目前精神科有許多解藥可用來處理副作用之問題,以減緩病人因服藥所造成的不適。針對第二點,通常每天必須服用的是口服藥,若對病人不太方便,可建議醫師改用長效針劑,每隔幾周施打一次,便可同樣達到治療效果。針對第三點,家屬可向病人解釋:「精神分裂病是一種疾病,就像心臟病、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樣,患者必須按時服藥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同理,精神分裂病的患者也必須按時服藥才能維持心理健康。」這種類比的建議方式,通常對病人很有說服力。

(三)疏處情緒,提供支持。
    精神分裂病患者的挫折因應能力通常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對較大的生活壓力時,便可能造成惡化,因而不能承擔太大的工作任務。正因如此,許多精神分裂病患者對自己缺乏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對家人不僅沒有貢獻反而拖累家人。另有許多病患生活懶散,鎮日在家中閒晃睡覺,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還有些病患害怕面對世人的眼光,而不敢重新面對社會。更有些病患期望自己的心智功能能夠回復到病前的水準,結果發現事與願違,而造成更大的挫折感。

針對這些心理問題,家屬在一開始時,應盡量減少病人的心理負擔,同時也不要對病人有太高的期望;隨著病人功能的慢慢好轉,家屬才漸漸提高期望;倘若病人不斷比較自己在病前與病後功能之差異,而心生挫折,家屬可鼓勵病人改變比較的基準,比較剛發病時和目前康復狀況的差異,以營造進步的感覺。其次,病人的病況好轉,不見得代表病人的症狀完全消失,倘若病人有殘存的症狀出現,家屬不宜大加指責,而應以較寬容的態度來接納病人的病情。此處的接納,並不代表縱容。為了鼓勵病人表現出較多的適應性行為並減少不適應性行為,家屬可與病人共同訂立行為約定,規範哪些行為是「適應性行為」(如與人互動、協助家務等),可加以鼓勵,哪些行為是「不適應性行為」(如隨意大小便、喧鬧、亂打電話騷擾別人等),應加以警惕。再者,為鼓勵病人循序漸進地進入社會,以減少心理障礙,家屬可以讓病人在謀職之前,先經歷醫療機構的日間留院病房、社區復健中心、或私人復健機構 (如台北縣的心橋工作坊等),待適應之後,再投入職場與社會環境中。家屬也可以將家中許多壓力較小的家事 (如掃地、清洗廁所等),委由病患處理,讓病患自覺對家裡有貢獻,以提升其自信心與自我效能感。

最後,精神分裂病患的安置與復健,應由醫療人員、家屬、與病人三者合作完成,缺一不可。另外,家屬在照顧病患的過程中,勢必嘗盡各種艱辛的滋味;許多家屬奮不顧身地照料病患,卻沒想到自己也需要得到支持與肯定。倘若家屬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或挫折,可隨時向醫院的精神科醫師、社工師、或心理師尋求專業或情緒上的支持與援助。家屬也可以透過醫院所舉辦的家屬座談會來認識其他家屬,互相支持鼓勵,形成穩固的社會資源網絡。畢竟,一個人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餘力再去照顧別人。

 

 

認識躁鬱症

文:林口長庚精神科 婦女身心醫學小組 蕭美君醫師

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又稱情感型精神病,是次於精神分裂症之第二常見精神病。每個人一生中,可能之罹病率為百分之零點四。躁鬱症病因有很多理論,其中以生物學或俗稱體質病因較受重視,與一般認為受壓力或刺激才生病之觀念有所差距。最近因大眾媒體常提及’躁鬱’兩字,許多人誤以為躁鬱症是指煩躁(焦慮)和憂鬱,事實上,躁鬱症是指’狂躁’和憂鬱的交替或混合發作。

躁鬱症的症狀有那些?躁病時:情緒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要減少、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衝突、過份慷慨、熱心,亂花錢、自認能力很強或言行誇張、活動量高。鬱病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食慾減少、興趣減退、反應動作遲鈍、絕望、有不當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躁鬱症的發病與腦內某些化學物質的作用異常有關,病人的情感變化,經常是找不出與環境有直接的關連。躁病發病約在二十歲初,鬱病發病年齡約在三十歲。若不加治療,躁病可持續三至六個月,鬱病症狀,可達六至九個月。躁鬱症能根治嗎?由於病因不清楚,目前尚無法根治,但可以藥物治療控制,穩定時若一般人,減輕症狀或發作次數。病患及家屬若及早接受治療,規則服藥,不因病情穩定而自動停止治療,可使病人維持正常穩定生活與工作。當你察覺到病人突然過份興奮,精力充沛,好爭論,易與人起衝突,過份慷慨、熱心,這就是情緒高昂的開始。

目前躁症的藥物治療,以情緒穩定劑為主,包括鋰鹽、帝拔癲、及癲通等等,後兩者雖為抗癲癇劑,但對躁鬱症之鬱或躁均有效。一般認為使用鋰鹽可達百分之七十左右預防發病效果。若是二年內發作二次以上,則考慮長期服用鋰鹽,有腎功能障礙或嚴重心臟病患者,不適合用鋰鹽治療。初服用時常會有手微抖、口渴、噁心、腹部不適、稀便等症狀,在服用鋰鹽持續一段時間後,多會自行改善。長期服用鋰鹽,少數人會有輕微甲狀腺腫大,需抽血檢查及治療。有些患者則有口齒不清、嗜睡、嘔吐、暈眩或腹瀉的情形出現,須考慮是否為血中鋰鹽濃度過高所起的中毒現象,須緊急送醫。

急性發病期過後,患者通常會恢復至平常樣子,這點是比精神分裂症預後好之地方。,然而,患者及其家屬常對疾病缺乏瞭解而自行停藥,造成發病的主因;也有少數患者因鋰鹽造成不適而停藥,致再度發病。此時應給予患者適度教育以建立對疾病之正確觀念,告知家屬如何給與病人適當支持,幫助患者養成服藥習慣。若是家人對患者採取敵視、過分批評或干涉之態度,易致舊病復發或惡化原有病況。

 

你能為精神疾病的親友做什麼?

 

以下取材自薛醫師部落格:

很多朋友經常問我,該如何協助他們週遭患有精神疾病的親友。因為他們知道精神藥物對這些人的病情康復並無什麼益處,可是又不知道能為這些人做些什麼。

 

我在這裡把一些原則整理出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找一位非精神科的醫師幫精神異常患者做個徹底的健康檢查。有一些身體疾病會導致精神異常,例如內分泌疾病、腫瘤、神經系統疾病、重金屬中毒等等。先控制或治療好身體的疾病。

 

2.帶患者到寧靜與空間開闊的地方靜養。狹小的病房或者牢籠只會讓病情越來越惡化。但記得要有人陪伴他,以防任何意外或傷害發生。

 

3.給予患者充足的飲食與營養補給。維他命B群、B1、C、E、鈣、鎂等等都是必要的。

 

4.確保患者有足夠的休息與睡眠。精神病患者經常有睡眠問題。越沒睡,病況就會越糟。可參考本部落格的另一篇拙作「不靠藥物治失眠」。有必要時,甚至要給予輕微的安眠鎮定藥物。睡得好,病況就會逐漸穩定。

 

5.遠離會壓抑患者的人。精神病患的生活中通常有一個或數個經常在貶抑、批評或傷害他的人。這些人可以說是精神病的導因或者刺激惡化因素。因此,讓患者與這些人隔離。陪伴患者療養的那個人則得是個有耐心、情緒穩定且不會貶抑責罵患者的人。

 

6.不要看電視或報紙。不接觸壞消息。

 

7.每天幫患者做「散步援助法」或「定位援助法」。這對病情會非常有幫助。各位可以到各地的山達基中心購買「援助法小手冊」參考,或者直接上課學習如何做。至少,每天早上要讓患者在外面沿路走一個小時。

 

8.若是患者原本已經在服用精神藥物,不要斷然停藥,這樣會有嚴重的「反彈現象」。請在醫師的協助下緩慢逐漸減量。

 

9.讓他做一些簡單的工作。視其能力而定,每天給予一些工作讓他完成。有事情忙的人,神智都會較健全。

 

以上這些原則都是參考自L.羅恩 賀伯特先生的研究資料。也是在幫助精神病患時最基本要做到的。這些原則也適用於憂鬱症或有其他情緒困擾的朋友。各位有心人就請告訴有需要的人這樣做吧。

很憂鬱怎麼辦—你該如何幫助憂鬱的人

 

由於藥廠與精神科醫師的鼓吹宣傳,最近一堆人都在懷疑自己有憂鬱症,急著去看診吃藥。但很多人吃藥之後卻出現許多副作用,感覺更糟。不管你現在有沒有在服用憂鬱症藥物,都按照下面的方法做,你一定會好轉。

 

如果你週遭有為此困擾的親友,你就教他做這些步驟。但是要持續且徹底執行,至少兩週。不要隨便做幾天就認為沒用不做了。

 

u 找個可信 賴的 醫師做全身健康檢查。越詳細越好。特別要注意有無慢性疾病。身體問題或疼痛不適都會影響情緒。身體疾病會讓精神問題更惡化。

u 調整生活作息。睡眠要規律而且要睡飽。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憂鬱情緒。

u 規律飲食。只吃有益健康的食物。食物必須有豐富蛋白質。

u 維持固定的工作。沒事也要找事做。忙會讓人注意力外放。閒久了容易內觀,身體或心理就開始生病。

u 每天早晚服用高單位維他命B群與100毫克的維他命B1(每天共200毫克)。並加上維他命C 500毫克。這會抗壓與穩定情緒。

u 每天三餐服用深海魚油。最多可達每日六顆。醫學研究報告顯示,魚油效果勝於抗憂鬱藥物。

u 不要看電視與報紙。要戒這點有點難,但卻是提昇心情的特效藥。

u 整理居家環境與工作場所。把自己一直想完成的瑣碎事項逐一做完。這會讓你感覺好很多。

u 與所有朋友與親人聯絡聯絡,特別是那些被你忽略許久的人。寫信、打電話或親自拜訪都可以。

u 避開那些經常會貶低、壓抑、批評或責難你的人。很可能這樣做你就好了。

u 每天一定要到外面散步一小時。最好在清晨。不是騎車或開車喔。

u 每天到院子或空曠處往遠處丟東西。丟個半小時。

u 每天做一下運動,曬曬陽光。

u 每天幫憂鬱的人做「定位援助法」。

u 若沒在服用精神藥物的話,可以幫他做「戴尼提聽析」,這是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憂鬱的根源在於心靈,當然是往心靈中找答案。

 

 

認識憂鬱症              作者: 秀傳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陳彥均醫師

  
憂鬱症也被稱為「心的感冒」,常因為一般人視為「精神病」,而自己不敢承認,錯失及早治癒的良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發現,平均每一百人之中,就有三人罹患憂鬱症,其中因憂鬱症所帶來的身體酸痛,甚至自我毀滅的例子比比皆是。

憂鬱症並非個性抑鬱、內向寡歡者的專利,情緒起伏大也是致病的根源。平日工作狂熱、深獲人緣的人,同樣可能得病,因為長期送往迎來,過於配合周遭氣氛,在不知不覺中就逐漸失去了自我。

一般常見的憂鬱症有下列幾種:一、暴飲暴食或沒有食慾,使得一個月內體重改變5%以上。二、每天都嗜睡或失眠。三、行為躁動不安或呆滯遲緩。四、每天都覺得疲倦、虛弱無力、沒有精神。五、過多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六、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無法下決定。七、自殺念頭。

有的憂鬱症嚴重到妨礙你的職業或角色功能。也有的是精力無窮,不需睡眠,話多,計劃多,好管閒事,誇大,揮霍。或是經常愁容滿面,缺少快樂經驗,常擔心自己能力不足。還有人不會表達感受,欲被身體的不適深深困擾,常因胸悶、腸胃道不舒服四處求醫,卻找不到任何適合的疾病診斷。秋冬之際,憂鬱症特別明顯,並有倦怠,嗜睡,暴食等症狀。

若有上述的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應儘速找醫師診治,接受藥物治療往往有不錯療效,最重要的是勇於面對自己的問題。

 

補充內容:

增加營養也能幫助治療憂鬱症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 2006/11/25 00:00

很多憂鬱症病人仰賴吃藥控制憂鬱症,但澳洲醫生發現,注意飲食、增加營養也能幫助控制憂鬱症。

澳洲雪梨大學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多吃魚跟攝取魚油跟維他命,可以幫助控制憂鬱症。

研究人員說,魚油富含不飽和酸,而不飽和酸可能對抗憂鬱症,此外,研究人員也建議憂鬱症患者,維持均衡飲食,從食物中攝取維他命。

 

認識憂鬱症請看另一篇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soez2374547/article?mid=1810&prev=1812&next=1808&l=f&fid=9

 

 

作夢的理論與功能

對夢的解釋最有名的當首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他認為夢是了解個人潛意識的捷徑,人類大部份的行為受潛意識所驅使,人類會把平時無法被社會規範所接受與性有關的慾望.衝動壓抑成潛意識,雖然在平時無法被個人所察覺,但在睡眠意識不清醒時就會呈現出來!

佛洛伊德認為,個人所能記得的作夢情節,是由潛性內容轉化而來,常見的轉化方式有以下幾種:

1.濃縮:夢境的顯性內容,由潛性內容簡化而來;雖然患者陳述夢中的單一事性,但在夢中就有多重意義!

2.轉移:夢境中夢到同學的父親生病,其潛意識可能擔心自己的父親生病,這是一種轉移作用!

3.象徵:作夢者會以象徵的方式,表現出其潛在的壓抑或衝動,如夢見蛇代表男性性器官,夢見碗代表女性性器官

4.誇大:有時候會在作夢中,把真實事件加以誇大,比如有一門課不及格,可能夢到自己所修的學科全部不及格!

 

佛洛伊德認為,作夢雖然是個人潛意識的表現,但是作夢也具有以下特殊的功能:

1.慾望的實現:例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2.警告作用:為免重蹈覆轍,有時作夢會比真實誇大,讓自己有警告作用!

3.紓解心理衝突與壓力:個人作夢的內容有時會將自己遭遇到的挫折與壓力,在夢境中轉移到其他人身上,或在夢中發洩出來!

佛洛伊德對夢的解析,持泛性論的觀點,但是其門生弟子中,楊格.阿德勒等人,不以性的觀點來解夢,而是從個人生長環境中的社會文化因素,來剖析作夢內容的涵義;楊格認為,每個人都有承受來自祖先遺留下來的集體潛意識,這些集體潛意識普遍存在於同一個社會文化裡!例如西班牙人充滿浪漫與熱情;中國人認為祖先可以保佑後代子孫,這些潛意識常成為人們作夢的共同題材!

除了佛洛伊德及其門生外,晚近有一些心理學家也從不同的觀點來釋夢,其中有兩個觀點最著名:

1.問題解決的觀點:卡特賴等心理學家認為,作夢乃白天無法解決的問題,延至作夢時來解決,因為作夢時受潛意識所左右,而潛意識屬於非理性的思考,因此有時個人在白天所遇到的難題,在作夢時卻可以得到解答!

2.神經生理的觀點:賀伯森等人主張,夢是由大腦中樞的神經元,週期性地將訊息傳送到大腦皮質職司思考的部位;大腦皮質在接收這些訊息之後,乃編織成夢,尤其會在快速動眼睡眠時呈現出來,此理論強調情緒為決定作夢的主要因素!